瓦尔德内尔

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型式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在"小臂二次加速"一文中回答球友问题时我曾说过触球前瞬间以手腕内收及小臂内旋组成"旋内"动作来带动小臂的二次加速,有些人对此不是很理解,其实,弄明白了"包球"的原理,疑问就会不解自消。在给球友纠正动作时我常会请他们做一个徒手实验:引拍结束后将拍面垂直于地面,然后慢动作转腰挥拍并收小臂使拍收至双眉间的额前,结果是拍面自然会变成为前倾状态。这个实验结果证明:收缩小臂时自然会出现小臂的内旋现象,而这个现象就是我们在"快攻"击球时实际上存在着的一点点旋转的原因;同时也证明,收缩小臂拉球会有自然包球动作,因此有利于制造旋转。
     张晓篷老师说过的"基本垂直于地面、半横状的拍形触球后中部,向前上方发力"的方法就是"包球"的方法,如何使"包"更合理、更有效,就应是弧圈技术的关键了。而这个关键,就在于收小臂时小臂内旋的掌控上,而若想加快小臂这个"内旋"速度、使小臂的收缩速度更利于与"拧腰、顶髋、摆肩"即"小臂二次加速"的密切配合,则又必须是在手腕内收(外展)的合理配合下,所以,弧圈的基本发力技术在手臂上的体现就在于手腕与小臂的配合上。
     我们把基本垂直于地面的拍形看做是 "1" 字型,然后再加上代表向前发力方向的 "一" 字就会形成 " ┓" 型(球在内直角位置中),这个形状就是球拍包球摩擦运行过程的基本型式,也是从快攻技术向弧圈技术过渡阶段的入门砖,其内容包括有效地掌控手腕由外展转内收并与小臂内旋配合的过程,同时还包括如何根据来球的旋转方向、旋转强度、来球的速度及力量等即时情况来调整 "1" (代表拍面前倾角度)与 "一" (代表发力方向)所构成的夹角角度及直角变成园弧(代表小臂内旋角度)的弧度等。例如:来球为半出台下旋球,转腰斜身、右膝内屈沉肩、后下拉手引拍结束时,球拍高度一定要明显低于来球、以及以 "1" 的拍形迎球并触来球后中部以保证摩擦的充分,但在收缩小臂发力时,则要依据来球的速度与旋转强度来决定 "一" 与 "1" 夹角的角度,如果来球速度一般,说明旋转也一般,那么 "1" (拍形)就应适度前倾、"一" (发力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就不宜过大、直角变成园弧的弧度(小臂内旋的角度)就应相对较大而基本形成了曲率较小的一段如稍前倾的 " )" 型的园滑弧线,这段弧线就是球拍的运行规迹。这段弧线表明在发力摩擦过程中,小臂的内旋幅度并不大,所以收小臂的速度也相对不快,其过程中大臂的发力也较明显,这就是(相对球速不快、旋转稍强、弧线较高的)初级高吊(加转)弧圈球的基本摩擦型式(图1);如果来球速度较慢,则表明其下旋转较强,那么 "1" (拍形)就应垂直或微前倾、"一" (发力的方向)与水平线的夹角就不宜过小,以保证有足够地向上摩擦。由快攻初转弧圈技术的球友,应在练习过程中切实体验手腕由外展到内收带动内旋收小臂的发力方法,彻底消除手臂在运动中不可能做到"先上后前"的改变发力方向的观念,正确地理解并熟练地掌握弧圈技术的基本摩擦型式。
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高吊(加转)弧圈摩擦方式后,可进入前冲弧圈技术的练习阶段,有了基本摩擦基础,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中心是以肘为轴(支点),加速手腕由外展转内收速度来加强小臂内旋的速度,使  ) 型弧线的曲率加大,以增加向前的发力比例并且提高球的运行速度。
     加转与前冲两种弧圈技术对腰腿及手臂功能的运用形式上是有区别的,同时,重心转移的方向上也会有差异。通过两幅动画中动作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在拉加转时,引拍过程中右肩的沉幅相对较大、重心右后移明显,小臂打得很开,手腕外展,大臂距身体较近,但腰幅转得相对较小;迎前阶段手臂随腰肩向前、小臂无收缩,重心上提较明显,这个阶段即为"一速"阶段;发力时,手腕内收、小臂内旋组合的"旋内"动作很清晰但幅度相对不大,大臂随重心向上的发力动作相对明显,重心左上移明显,此为二速阶段;前冲时,转腰幅度明显加大,引拍过程中沉肩幅度相对较小、但向后幅度有加大,所以引拍高度相对稍高但后拉手明显,手腕外展,大小臂之间留有适度夹角(利于小臂快速收缩);迎前阶段即一速相对(加转)稍快,大小臂间夹角无变化,重心向前明显;发力时,"旋内"动作幅度减小但速度明显加快、肘部下压并向前,左肩左臂向后摆幅明显加大以助右肩的摆幅,右膝内屈及重心左移均非常明显。这阶段小臂二次加速动作尤为明显、其作用也清晰可见。
     曾有球友说张晓蓬老师的示范动作抬肘过高、技术过时,我却认为这个示范非常到位,而且入门基本功的内容永远也不会过时。至于抬肘的疑问,我们可以做个类比来解释,王皓的标志性动作发力过程(图6)是由引拍时小臂内旋、手腕内收转为手腕外展、小臂外旋的过程,过程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肘部下压动作,这个"下压"正是以肘为轴的小臂与手腕"旋外"的发力动作,(从上传的视频中看,很多练习直板横打技术的球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肘部下压"的动作,岂不知这个动作是与手腕的大幅"旋内"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业余的"横打"来说,甚至比大幅的"旋内"更重要,如果缺少了这个发力支点的合理控制,那么小臂的发力就只能是用打开与大臂之间夹角的发力去撞击来球的"花架子",因为会缺少绝大部分的摩擦力。)这个肘部的"下压"与张晓蓬老师的"抬肘"动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都是收缩小臂发力的支点,只不过一个是"旋外"、一个是"旋内",同一作用、两个方向而己。我们俗称的"抬肘",是指用肘部上抬来压弧线而造成耸肩的同时、持拍手明显低于肘部的非常规动作。"抬肘"虽然弧度可压,但明显妨碍充分地向前发力,故不提倡其为习惯动作。(至此说句题外话,做为我国唯一从事乒乓技术研究的副研究员,国家男女队每个尖子队员的各自技术体系中无不体现与渗透着张晓蓬老师的辛勤耕耘,做为顶头上司蔡振华大副局及那些仍在指导世界冠军们的著名教头们也尊称其为老师,可见其技术权威之所在,从2007年度国家体育总局局机关内部比赛及与新闻界友谊赛的视频中看,就连蔡猛大主持的动作也是有模有样,张晓蓬老师的技术动作更是符合潮流、不显落伍。)
当然,不用"包球"也可以制造出旋转、弧圈技术的摩擦发力也还有其它型式,所谓"包球"动作只不过是弧圈技术入门的基础技术。我们业余球友中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较长时期地正规指导及专业训练,那些周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或专业退役人员可借鉴的初学球友们的动作更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这其中入门阶段从快攻练习打基础的与直接进行弧圈练习的两类发力型式也会有很大差别,没有或基本没有经过"台内快攻"练习的球友,收缩小臂发力的感觉很差,所以他们发力时会多以大臂为主、靠身体惯性来"荡小臂",在技术没达到十分熟练之前,不仅发力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更会对予定线路及落点的控制感到很困难,就更谈不上落点精确地掌控以及发力动作简洁和动作连续性的能力了,所以,这部分球友喜欢中远台的站位,但一旦遇到高手被控制在近台,就只能一筹莫展了。我们提倡乒乓技术入门初期,应从"台内快攻"技术始起。
     与收缩小臂的发力一样,"包球"型式是依据人体功能固有的、不用更深加工且较自然的发力型式、更利于制造旋转且适用于初学者,其中以肘为轴(或支点)的手腕、小臂"旋内"的内容是中心。我们都知道,乒乓技术入门的基本功是正手台内攻、反手推挡(或拨)、正、反手的搓等三项基础技术,那么"包球"技术就应属弧圈技术的基本功,"包球"感觉基础夯牢后,所谓什么"甩拉、直臂拉"等自会挥洒自如!
训练:
一.初期阶段:徒手练习
第1步.身体自然直立,手臂自然伸直同时将大臂与身体打开40度角左右并保持自然状态、置于体侧,将手掌平面自然展开代替球拍、手指斜指地面、掌心朝前,目光视掌心;
第2步.大臂带小臂向前至与身体平面形成35度角左右、小臂开始匀速内旋,过程中注意观察小臂内旋过程中自然向大臂靠拢的感觉,手掌收至双眉间距额前一个球拍宽的位置后停止:a.观察手掌平面,朝向地面微向前为正常 b.观察肘部与手掌的相对位置,以基本类似少先队员敬队礼的动作做参照,以肘关节自然无阻滞感觉为正常 ,目光随手走。注意:全部动作停止后身体应稍左前倾、左脚前掌有清晰承重感;
第3步.在反复重复第二步动作并感觉固定后,从实战的予备站位开始,转腰斜身、膝内屈沉肩、后拉手引"拍"并自然外展,三个动作要同步并一气呵成完成引拍动作;然后依然匀速地重复第二步的动作内容,并注意手腕自然内收的配合。注意:加入手腕内收后会有小臂内旋加速的感觉为正常,收"拍"位置及手型基本同前;
第4步.在第3步较熟练的基础上,手臂迎前至35角位置时、手腕稍加速带动小臂内旋、同时转腰、蹬地向前。注意:手腕小臂的加速速度要循序渐进,不要操之过急,并注意与转腰、蹬地向前动作的配合,注意同步同向的原则。  建议:以上四步的训练时间不应低于10 小时。
二.持拍练习:重复徒手练习内容,注意体会持拍后手腕与小臂发力的变化不应明显;持拍时要"松而不晃、紧而不僵",收腕发力同时"持拍手要有突然紧握一下"及"中(食)手指顶板"的感觉。建议:持拍训练时间不应低于20 小时。
三.上台练习:
第1步.先从中远台正手站位、上旋或不转来球开始转入正手相持,予备站位距台约100~120cm,训练时间不应低于30 小时,相持期间注意引拍完整到位及弧线高低的自如调控的熟练程度,最好从多球训练开始;
第2步.转至中近台正手站位、出台下旋转上转后转中远台正手相持,予备站位距台约80~100cm,训练时间不应低于40 小时,正手相持期间适度加入直线练习并注意引拍到位及弧线调控;
第3步.转至近台反手站位、反手位半出台下旋转上旋后转中台全台相持,予备站位距台约60~70cm,训练时间不应低于50 小时,全过程中注意弧线调控,应先高后低及击球时间不同的精确掌控。
四.实战演练:近台反手站位、搓接台内下旋球至反、正、中手位半出台下旋转上旋后转中台全台相持,予备站位距台约60~70cm,训练时间自定;注意击球时间不同的掌控及 N 型线路的熟练以加强步法的训练。
以上内容与'小臂二次加速"内容同样是我观摩学习长春、沈阳、正定、保定等地俱乐部教练们的专业训练后在实践中体验的心得,不一定十分准确,仅希望能对初入门或弧圈技术尚处在初级阶段的球友们有一点点参考价值或提供些许帮助,故只供参考。

上一篇:乒乓球业余选手步法50天速成

下一篇:内外弧的对话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