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对于职业球员来说,是拧拉好,还是摆短更实用?

发布时间:2021-12-21   点击:0次    
字号:

拧拉技术的出现,毫无疑问是世界乒坛的革命性进步。一方面,拧拉让接发球从一个完全被动的技术,变成了可以主动得分的技术,给发球方增加了极大的压力;另一方面,拧拉技术让反手体系更加丰满,也催生了一批以反手体系为主的运动员。

一些新时代的运动员,几乎做到了板板使用拧拉接发球。甚至面对正手短,也要努力侧身到反手去拧拉,林昀儒就是一个典型代表。然而,我们在观察二王一马之后、新生代之前的超一流选手的技术时,不难发现,接发球直接拧拉的频率并没有想象的高。

马龙毕竟不是以拧拉技术出道,而是靠着强大的正手能力,以衔接为主的技战术,再加上丰富的变化,才成为了全满贯。

凭借完备的拧拉体系走上巅峰的张继科,接发球却也是以摆短控制为主,反而到了关键时刻才开始拧拉,越是关键分,质量越高,一板过是常有的事。

樊振东就更有意思了,出道时板板拧拉,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他的接发球开始富有越来越多的变化,现在也变成了搓球和控制为主,拧拉为辅。

我们不禁猜想,要想成为超一流的选手,是不是在接发球上,都会选择以控制为主的技术呢?

这要从拧拉的优点和缺点说起。

拧拉技术的优点是明显的。当发球出台时,另一方会进行抢拉化被动为主动,而发球不出台时,拧拉技术则可以真正的让接发球完全处于主动状态。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接发球的一方愿意,不管发到哪里,所有的球都可以抢攻。出色的拧拉技术,可以让接发球的一方在前三板获得更多主动,从而给发球方增加压力。

然而,拧拉技术也有很多缺点。例如:

1.每次接发都使用拧拉,就缺少了变化。相比于控制性的技术,拧拉基本上只能形成上旋球的相持,总的来说变化比较单一,一旦对手掌握了拧拉的落点和旋转情况,在职业选手中很容易被反攻。

2.拧拉需要重心向前更多,导致还原慢,不容易衔接下一板。相反搓球控制的重心向前少一些,便于动作的还原以及后面相持的衔接和连续。

3.使用拧拉过多,使得发球方可以有针对性的选择限制拧拉的发球,从而设计战术。例如发到正手短,下一板压回反手,利用拧拉的弱点,形成发球的套路。

有了这些分析,我们就不难解释前面列举的三位超一流选手的特点了。马龙本身就不是特别擅长拧拉技术,加之自己正手盯半出台的能力很强,接发球变化又很多,因此形成了以控制为主,盯半出台全台正手抢攻,偶尔使用拧拉作为变化的战术体系;

张继科有顶级的拧拉技术,是自己的杀手锏,对对方的发球有着很大的威慑力。不到关键球的时候,他会有所保留的使用,接发时多用控制,既充分发挥拧拉的威慑力,又增强变化。在关键时刻,突然增加拧拉的频率,提高质量,如猛虎下山;

樊振东早年以功底扎实著称,拧拉是自己的主要接发球手段,也因此在大赛中被马龙套路过(2017世乒赛),硬碰硬输给梁靖崑(2019年世乒赛),随着经验增加,他也增强了自己接发球的变化,既可以拧拉又可以控制,还可以用正手抢拉半出台,一步步达到了今天这个能力。

然而,不用板板拧拉的前提,是小球的控制能力要达到一定的层次。显然对于超一流的水平而言,拧拉不难,但控制好不同对手的来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强大的基本功,少不了各种比赛尤其是大赛的磨练。只用拧拉是缺少变化的,不用拧拉也是缺少变化的,只有拥有了完善的各种技术,并在比赛将不同技术合理、灵活运用,才是正解。

从拧拉到控制,是超一流的必经之路,这话是有道理的,但更本质上,这句话体现了从一流到超一流,更完备的技术能力、更丰富的战术变化、更灵活的比赛应变。摆短、拧拉只是手段,是自己技战术的组成部分,唯有变化是永恒的。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