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德内尔

三位国手 三句心得

发布时间:2020-05-14   点击:0次    
字号:
李晓东(北京崇文体校)
  
  此李晓东非彼李晓东。看过本刊2003年“削球”专题的读者或许还记得,北京市崇文区体校有一位教练,也叫李晓东。虽然与国家队的李晓东同名同姓同出自北京队,但他是在业余体校为少儿启蒙,并且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他培养的孩子里,最终有三位入选国家队:侯英超、崔晨梅和杨晓馨,其中前两人分别是削球打法和横板两面反胶,均曾获得全国锦标赛冠军,最后一位刚在北京市运动会上夺得三枚金牌,新进女二队不久,横板一面反胶一面生胶攻球。虽然有了如此成绩,他还是很低调,不愿接受采访,一再表示只有培养出世界冠军才算成功,自己没什么可说的,而且孩子没成为世界冠军,作为基层教练应该反思自己的启蒙训练哪些地方是不是做得不够好。但我们还是“挤牙膏”般地挤出了他的三句心得:
  
  学习不好就停练
  
  我比较注重孩子的文化学习,所以带的队员学习都不错。其实就是一条,学习不好我就停你的(训练)课。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就算家长说什么“不给你买衣服”、“不给你买吃的”,孩子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这种话也吓不住他(她),但是教练就不同,可以真停课。像杨晓馨就是,原来学习一有点什么问题,就停个一堂两堂、一天两天课,她知道是真停了,所以那时学习在班上都是前几名。作为教练,必须考虑到一个队员的文化学习是孩子成长的根本,当他(她)学习不好的时候,孩子、家长的思想都会很混乱——到底学习还是练球?这时教练的风险也很大,很可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结果孩子因为学习太差,练球也半途而废。其实,就算你打进了国家队、打到世界冠军,你最后不还得工作吗?何况学习好了以后,孩子的思维比较清楚,你跟他(她)说什么,他(她)能理解。对学习不好的人,你说技术、战术他(她)全都不理解。
  
  基本功是挖地基
  
  基本功是必须完成的科目,从小就必须抓好,但在练习中也要注重一定的竞争性、趣味性,否则孩子对枯燥的基本功练习兴趣就不大,就老爱打比赛。凡是一开始就老打比赛的,往往没什么潜力,就像你盖房子,你的地基就挖了五层楼的深度,你再想盖十层还得重新来(挖地基),那你把楼拆了?当然,作为基层教练,你要想把孩子设计成很高的“楼”,又会和现实发生矛盾,因为首要问题是,能不能在青少年这个阶段站住脚?这里面又有体制的问题了。毕竟,从初学到专业体校这个时间很短的,这段时期又要抓基本功,又得照顾比赛任务。比如,你准备盖二十层楼,那就必然是人家那边都住上了,您这还挖地基呢,也就是说,人家都赢比赛了,你这还适应不了呢。所以,要是教练没有坚定的信念,就顾眼前,孩子就难成大气。
  还有一点,动作的隐蔽性,从小就要养成。比如这个球我侧身了,我的动作要既可以打直线也可以打斜线,让对方看不出你的真实意图。如果人家从录像里一看,你侧身时右脚稍微偏前点,一分析,你这个球打斜线根本打不着,防直线就行。要是你整个动作留出的发力距离打斜线能打得很自然,打直线的时候稍微加速度一下,这样就具备了隐蔽性。否则,到长大以后,人家一分析你的技术动作,就摸清了你的回球规律,你的基本动作就决定了你运用战术的空间。
  
  因材施教最重要
  
  教练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嘛,否则,孩子的优势发挥不了就成扬短避长了。
  像侯英超,之所以让他打削球,是考虑到他的个比较高,父亲的个也比较高,柔韧性相对好点,而力量相对小点,身体单薄点,这样打削球也没太大关系。杨晓馨打长胶,是因为她的手上感觉很好——普通人用长胶只能“拱”,手感差点的基本都用不了,而她可以用长胶进攻。当初怎么看出她手感好的呢?像一般选孩子,就是看看掂球的次数而已,而她刚来时就可以对着很小一块地方连续不停地打。当然,现在为了适应大球,她换成了生胶,但是仍可以发挥手感好的优势。
乒乓器材
乒乓新闻
动作图解
乒乓技术